|

楼主 |
发表于 2016-1-31 13:55
|
显示全部楼层
二
古典诗词曲有几千年来流传下来的形式,这就是严格的韵律。这种形式之所以广泛传承,就是因为它是一种完美的存在,是一种能够抒发抑扬顿挫情感、描述绵长深挚情怀的好方式,早已形成了一个根深蒂固的文学传统。近几年,有一种主张,就是要废弃束缚人的韵律,认为它不利于表达思想情感。但实际上,这种完美的形式却依然被古诗词爱好者所广泛运用。当年毛泽东主席在讲到旧体诗词时曾说过,“束缚思想,又不易学”,但同时他说“可以写一些。”而且还提出“旧体诗词一万年也打不倒。”为什么?就是因为这种形式的完美与生命力。我们知道,旧体诗词最难处理的就是在严格的韵律框架下,用朴实、新颖的语言来讴歌时代,反映生活,抒发情感。可以看出,夏爱菊经过五年的探索实践,到了这第五部诗词曲的作品,她已经对这种形式驾轻就熟了。她严格的采用这种形式,写所闻所见所思。她的五绝写得精短简约,如《今冬第一场雪》:“涤却尘间浊,唯余浩瀚清。诗心同此洁,韵味并时生”。信手拈来,有景有情,可为代表。七绝写的委婉曲折,摇曳多姿,如《上枫山》:“天落霞光一望红,风来层染韵无穷。世人只道春花美,秋叶亦同春味浓。”。五律则见严谨缜密,如《梦中吟》:“依稀仄仄平,相间也分明。得句还寻意,成章若拟声。三思词觉浅,数改味嫌轻。何处功夫下?青山云外行。”是叙述她创作怎么样遵照平仄格律,如何去状景抒情,如何架构、如何推敲字句。最后说明“功夫在诗外”,很有味道。夏爱菊使用最多的则是七律,这种形式重规范而又见自由;重法度而又见灵活;严整的对仗而又不刻板。如《长沙楚家湖》、《江城秋景》、《中秋》等,都中规中矩,且见格调,见功力。至于词,这部作品,夏爱菊除了采用几个常见的词牌外,有意尝试写新词牌,也见其艺术风格和才情。楹联是一种独特的文学艺术形式,它吸纳了诗词曲等文体的特点,同时具备整齐雅观、格调多变、短小精悍、音韵和谐等特点,更能集中地反映生活,抒发情感。因为它要求形式对称,文字精炼,节奏明快等,要写好更不易。由于夏爱菊担任《东坡赤壁楹联》刊物主编,这几年的探索和实践,她已经对楹联这种形式运用得非常娴熟。试举几例:《题承天寺、临皋亭》“月从高处入;禅在静中求。”“浴江风心田尽洗;临佛寺俗念全无。”静雅,有禅味。《题浠水龙凤山》“天羹泉,贯龙宫,流之不竭;蜜蜂洞,悬峭壁,探也奇观。”状景如在目前,言简味浓。还有《题2012年伦敦奥运会中国冠军嵌名联(三十副)》等亦颇见功力。另外,夏爱菊在形式上除了沿用以往的做法采用组诗、组词以外,又尝试写“辘轳体”,她觉得这更能表现绵远、波澜起伏的情感。《常常夜半又铺笺(辘轳体)》、《回想陪儿住北京(辘轳体)》、《那年送子到杭州(辘轳体)》等都写得很成功,情感跌宕起伏,读来感人。这部作品最大的变化就是散曲,采用了较为灵活的“自由曲”。对散曲的改革,著名诗人丁芒是主张写自由曲的,他还专门设立了发表自由曲的论坛,并对夏爱菊的自由曲给予了很高的评价。第三,夏爱菊采用古诗词曲形式写了系列学习宣传《工行文化手册》的作品,这可以说是她运用古典格律形式对写作说理诗词曲的一种探索。她的语言风格,很适合写这样的作品。实践证明她是成功的。因为她写得提纲挈领,言简意赅,又朗朗上口,易读易记,该系列诗词曲,被省工行专门制成专册,发到基层工行学习。综上所述,我们说形式是一种外在表现,一种规范,一个框框,对于不熟悉这种规范框框的人来说,就很难表达自己的情感。而对于一个熟练掌握的人来说,便进入了自由王国。夏爱菊就是这样,仿佛这种形式与她的心灵达成了某种共识与默契,或感悟社会现象,或咏唱社会人生,或吟赏自然景物,都呈现出一种鲜活的生命力。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