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发表于 2022-8-28 10:57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1996年王力的《中国语言2学史》也写道:“《洪武正韵》……是古今南北杂糅的一部韵书。在声调方面,它维持传统的入声;在声母方面,它维持全浊声母;但是,在韵部方面,它却大事合并。拿平声来说,它把“平水声”三十个声部并成了二十二个,比起《中原音韵》的十九部来只多出三个。宋濂在《洪武正韵·序》里说:“有独用当并为通用者,如东冬、清青之属;亦有一韵当析为二韵者,如鱼模、麻遮之属。”这样,从声调、声母两方面看,《洪武正韵》偏重于存古;从韵部方面看,它又偏重于从今。而存古与从今都做得不彻底,所以说是古今南北杂糅的一部韵书。”
王力也认为,“《洪武正韵》的作者排斥《切韵》系统,以为“韵学起于江左,殊失正音”,于是标榜“一以中原雅音为定”。排斥《切韵》为吴音。”王力继而判断,“所谓“以中原雅音为定”的话是不明确的,中原区域很大,不知指的是什么城市;参加编写工作的共十一人,据籍贯可知者看来,除了一个蒙古人以外,都是南方人,其中有三个浙江人,难免受到自己方言的影响。”
可见,王力把“中原雅音”当成了元末明初的中原实际汉语,但实际上宋濂等人所认定“中原雅音”是未受北方戎狄所影响的汉语,而当时江淮地区的“中原之音”相对纯正。
因此,罗常培认为14世纪前后,北方有两种并行的读音系统:“一个是代表官话的,一个是代表方言的;也可以说一个是读书音,一个是说话音。”
《中原音韵》是反映方言即说话音的,《洪武正韵》是反映官话即读书音的,所以二者有同有异。叶宝奎先生也认为《洪武正韵》的语音基础是十四世纪的读书音.张世禄误认了《洪武正韵》的“一以中原雅音为定”这句话,以为《洪武正韵》呈现着“北音南化”的语音系统。《洪武正韵》在明朝屡次翻刻,影响很大。而清代对此书却很轻视很敌视,四库全书提要指责宋濂“曲学阿世,强为舞文,私臆妄改,才识闇劣”,污蔑《洪武正韵》“不能行于天下”,因此没有翻刻过它。于是清代以来《洪武正韵》影响不大,这与满清胡化汉语的阴谋不无关系。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