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还好这个问题我接触过,否则真被你问住了。
【道无所不在】无论是道家的“道”、儒家的“易”、释家的“佛”本质上都是一个东西,都无所不在。(道家讲“独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儒家讲“如在其上,如在其左右”。佛家讲“普被十方,周遍法界”。)因为这些都是总纲领性的东西,容量太大,就像空气,肯定是无所不在的。但说到底,他是个空底物事。(《朱子语类》“易则是个空底物事,未有是事,预先说是理,故包括得尽许多道理。”)这些玄之又玄的空的物事,必须要有应来扣合他。就像我造了一间很大的宫殿,必须要有东西填满它,否则体现不出它的价值。有人用珠宝填满它,有人用吊灯,总之这些东西都是“应”。
【皆属道应】《周易》:“同声相应,同气相求。水流湿,火就燥,云从龙,风从虎。”这是一种“应”,这种应像是磁铁般的“应”。《易传》“鸣鹤在阴,其子和之。我有好爵,吾与尔靡之。”子曰:“君子居其室,出其言善,则千里之外应之,况其迩者乎?居其室,出其言不善,则千里之外违之,况其迩者乎?——这也谈到了“应”,但这种应不像磁铁般的“理性的应”,而是“耦合的应”,非必然的。
你举的例子和《楞严经》上的例子,有异曲同工之妙。
《楞严经》:“阿难,汝又嗅此炉中栴檀,此香若复燃于一铢,室罗筏城四十里内,同时闻气。于意云何?此香为复生栴檀木?生于汝鼻?为生于空?阿难,若复此香生于汝鼻,称鼻所生,当从鼻出,鼻非栴檀,云何鼻中有栴檀气?称汝闻香,当于鼻入,鼻中出香,说闻非义。若生于空,空性常恒,香应常在,何藉炉中爇此枯木?若生于木,则此香质因爇成烟,若鼻得闻,合蒙烟气,其烟腾空未及遥远,四十里内云何已闻?是故当知,香鼻与闻俱无处所,即嗅与香二处虚妄,本非因缘,非自然性。”
苏东坡的诗“若言琴上有琴声,放在匣中何不鸣?若言声在指头上,何不于君指上听?”听到琴声必须具足几个条件“琴、弹琴的指、弹的动作,听琴的人”,若条件缺一,则不可得琴声。所以琴声来自主客体条件的耦合。是耦合,所以是“虚妄,本非因缘,非自然性”。
比如说看美女,美女脸红,假如美女是盲人或者没看到你或者他木讷,他也不会脸红,所以是耦合的,是“虚妄,本非因缘,非自然性”。在佛家“山河大地”都是“心”的变现(为心所现为识所变),所以小小的脸红根本微不足道。
关于因缘的深层剖析,你去看一下《中论》,我还没搞明白,不敢妄语误人。
【因此“吹绿”是单向的】你这句话就大错特错了。世界上没有单向性的作用,都是双向性的。因为有两个论——“全息论”和“同息论”。这一点我在学四柱中遇到过,比如说一女命“克夫”,则从夫之八字可以窥见,丈夫受其所克。一个克,另一个必须受克,才能发生作用。你想吹绿,我不让你绿,你绿得起来吗?
【若以应处为是者,不应不来,其应即死,若以不应处为是者,其应若来,不应处又死】应物的道就变质了。要不应物,可以观其妙。要真常应物,可以观其徼。所以应与不应都有道理。我觉着,还是不应物得的是“真道”,应物得的是“附着在真道上的道”。不应物,就是不随境转。这样才能“寂然不动,感而遂通”。
【道在境智中间,是道在有知无知中间。】境智是佛家的词。《大乘玄论》云:“夫智不孤生,必由境发,故境为智本;境非独立,因智受名,故智为境本。”说明“境智”不是独立的,都是相待而有。
【正之实性,与空合德。空故能生能灭,不生不灭。】这种共同合作就是“空”,我认为这个“空”就是虚妄,就是暂时偶然的现象,六根与物产生的假象。但这个假象也是有用的。关键在自己的心,心正便是佛境,心不正则是魔境。
这个《玄珠录》杂糅了太多东西,“正之实性,与空合德”这句话颇有“与天地合其德”的架势。“不生不灭”又有“不生不灭不垢不净不增不减”的味道。有些地方太像佛家了,简直就是抄袭佛家。
拉杂个见,聊供一哂。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