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诗词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楼主: 浅笑安然。

长风二期 第四场 对联酬唱:修心 VS羽裳

  [复制链接]

0

主题

160

回帖

749

积分

高级会员

Rank: 4

积分
749
发表于 2018-12-23 18:48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出句61:沧海月明珠有泪【李商隐】
出句62:凤凰乐奏钧天曲【李商隐】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0

主题

160

回帖

749

积分

高级会员

Rank: 4

积分
749
发表于 2018-12-25 02:07 | 显示全部楼层
出句56:鸟在寒枝栖影动对句56:月窥朱阁篆香袅

出句57:诗怀白阁僧吟苦

对句57:人对青灯泪坠多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0

主题

160

回帖

749

积分

高级会员

Rank: 4

积分
749
发表于 2018-12-27 09:32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我是修心 于 2018-12-28 02:48 编辑

《晨读》临屏即兴依韵和修心君
文/山晚
久读鸿篇不落尘,修心得道必成真。
兰台富贵招吟客,茅屋清贫出雅人。
汨水沉时魂泣鬼,藤王赋罢笔如神。
劝君莫望凌波路,足下书山日日新。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0

主题

160

回帖

749

积分

高级会员

Rank: 4

积分
749
发表于 2018-12-27 09:35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我是修心 于 2018-12-27 09:36 编辑

《相思》文/修心

久阅当初仲则文,思将假戏作成真。
三春寂寞梨花雨,昨夜多情墙外人。
洛水远兮难驻足,西邻阻矣倍伤神。
如今望断云间路,满纸梅香孰可陈。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0

主题

160

回帖

749

积分

高级会员

Rank: 4

积分
749
发表于 2018-12-30 04:05 | 显示全部楼层
偶题
深宵垂泪满双眼,幽恨几番心上生。
却向美人呼一抱,前程风雨莫求名。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0

主题

160

回帖

749

积分

高级会员

Rank: 4

积分
749
发表于 2019-1-8 19:23 | 显示全部楼层
出句58:含风翠壁孤云细
对句58:入寺红花几朵娇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0

主题

160

回帖

749

积分

高级会员

Rank: 4

积分
749
发表于 2019-1-8 19:28 | 显示全部楼层
出句59:河山北枕秦关险【崔颢】对句59:车辆南通海岛多

出句60:蓝水远从千涧落【杜甫】

对句60:东风细向万木春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0

主题

160

回帖

749

积分

高级会员

Rank: 4

积分
749
发表于 2019-1-25 13:37 | 显示全部楼层
赠羽裳师姐
欲言偏止,心内花开,白驹无非过隙,
拂去还来,平生梦破,黄梁原是如今。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0

主题

160

回帖

749

积分

高级会员

Rank: 4

积分
749
发表于 2019-1-25 21:50 | 显示全部楼层
岁晚两首

春色欲来先大雪,深宵簌簌向寒生。
可怜多少伤心事,不得佳人说一声。

从来绿绮只传闻,何有痴人堪共寻。
可许春生浮大白,花前月下自呻吟。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0

主题

160

回帖

749

积分

高级会员

Rank: 4

积分
749
发表于 2019-1-26 06:25 | 显示全部楼层
论诗词的交流

        大家都是喜欢诗词的人,喜欢诗词的人值得我们尊重,为什么呢?因为他们都是追求美的人。
         从最初接触到深层次了解,以及到尝试、写作,自然需要一个过程。而古人说:诗的功夫在诗外。相信许多喜欢诗词的人,在喜欢诗词的同时,也对其他文化有着很深的了解。譬如荀子的“不登高山,不知天之高也”,庄子的“岂唯形骸有聋盲哉?夫知亦有之。”这就说明知识如一个圆,面积越大,接触未知的周长也越长,是故古人又说:安敢以一得而小天下?所以,我们对知识,应该抱以敬畏之心。  
          诗学博大。大家对诗都有自己的认知和见解,同一首诗,不同时期,不同背景的人,居然会有不同的观点,这在我国诗的评论史上,也是时能见到的。
          而尤须注意的是,韩非在两千多年前曾说到:楚国有人在夜晚写信,呼人举烛,不意把这两字写在书中,而观信的燕国相国则大为感慨:举烛者,尚明也,尚明也者,举贤而任之。这就说明,我们在交流时,可能有误解,更何况诗无达诂,一千个读者有一千个哈姆雷特。
          那么,我们怎样才能较为准确地领悟作者的意思呢?孟子曾提出两个观点,一是知人论世,大意就是要了解作者和作者是在什么样的环境下写的作品;二是以意逆志,说诗者不以文害辞,不以辞害志,以意逆志,是为得之。也就是说我们需要用自己的想法去揣度别人的心思。
          孟子提出不以文害辞,不以辞害志,在这里顺便提一下墨子。据说墨子创作有一种追求,那就是杜绝华丽的词藻,他怕读者留意华丽的词藻,而疏忽他所要表达的意思。以致有人提出:如无盐,有德即可。但是有人亦给予不同意见:无盐虽有德,但何如德色相兼?
       有一句诗:一种风流吾最爱,魏晋人物晚唐诗。施蜇存老先生也说,李商隐不是最伟大的诗人,但他对后世的影响却是很大的,喜欢他诗的人,甚至多于大李杜。温李并称,可惜温庭筠绝少比兴,是故文字之意义大不如李商隐。而李商隐更是把诗句的声色作到了极致,虽然读者不能确切理解其中的含义,但依然以为是好诗,可以传之不朽。
        而先生,则又提出另外一种观点,他说:娓娓道来如话语,不知不觉泪潸潸,最朴实的最简单明了的语言,往往具有最真切的感染力,最寻常的诉说方式,才是最最容易被人接受也是被自己接受的述说方式。
        接下来,我们看一下古人的观点。魏文帝曰:文以意为主,以气为辅,以辞为卫。苏东坡也说:善画者画意不画形,善诗者道意不道名。而刘贡甫的《中山诗话》中更说:诗应以意为主,文词次之。清朝的阮葵生在《茶余客话》中说:诗以意为主,无帅之兵,谓之乌合。云烟泉石,金玉锦绣,花木禽鱼,皆散卒也。大约杜牧也有类似的主张。
          很喜欢一种譬喻,说诗词的章法如同裁衣,炼字则如绣花。从这个角度说,我们应该首先弄懂诗词的意思,而对文词的探讨则在其后。李白的“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无一繁词,却广为流传。《登鹳雀楼》亦无奇字,也无奇句,却有奇意。而陶渊明的文字,因其本色高,所以纵未较声律,雕句文处,依然是好诗。
          随着网络的普及,现在诗词的交流很为常见。时下评诗多以符合自然为主,这自不是曹丕《典论·论文》中的“文人相轻,自古而然。”但是凡事需有度,因为诗词中还有许多手法。我们不能抱着陶渊明“不求甚解”的态度,也应该有尊重之心,借鉴不以辞害意,既不捧杀,也不打杀,尽量做到交流中中肯端正,实事求是。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手机版|小黑屋|粤ICP备18000505号|粤ICP备17151280|香港诗词

GMT+8, 2025-9-6 23:36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