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帖最后由 草橋 于 2015-4-15 22:44 编辑
20世紀50年代,日本學者泉井久之助曾嘗試用南亞語系的孟一高棉語族的占語和馬來一玻裡尼西亞語系的古馬來語和古印尼語構擬上古越語語音,解讀《越人歌》,雖然不成熟,但草創之功,不可汩沒。自80年代以來,隨著民族學和漢藏語言研究的進展,中國學者們開始試圖解決這個難題。在這方面壯族學者韋慶穩作出了革命性的貢獻。他在1980-1982年連續三次發表文章,公佈了自己的解讀成果。他的方法是根據董同龢的《上古音韻稿》把記音的漢字恢復到上古的讀音,然後,與壯語的各地方音(必要時也參考了同語族的其它民族語言),“逐個進行對照”,“試擬上古壯語及詞義”;接著,根據試擬的上古壯語及詞義按原歌詞序理順,並參考了楚人古譯作了直譯,使原歌的古越人詞語得到字字落實。稍後白耀天先生也用壯語作了自己的解讀。而侗族學者林河、張民、鄧敏文等先生在用侗語構擬古越音後,提出了《越人歌》是侗歌的主張。要知道,春秋時期壯侗語族各民族尚未形成,活在楚越交界地方的越人不僅是侗族的祖先,而且也是壯族、布依族、傣族、水族、毛南族、仫佬族和黎族的祖先。因此,《越人歌》不僅可以用侗語、壯語去解釋,而且也可以用布依語、傣語、水語、毛南語、松佬語和黎語去解釋。與其說《越人歌》是侗族的祖先或壯族祖先所唱,毋寧說《越人歌》是壯侗語族各民族共同的祖先唱的,韋慶穩等先生研究結果正好說明了這一點。
(文字来自网络)
越人歌影响巨大,对越后裔提供了珍贵文献。
对吕望遇周王这说法,强附上去,我们作诗可套用,要求必须合理,。关公战秦琼,在相声可以出现,毕竟这些东西是在搞笑。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