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楼主 |
发表于 2015-2-3 09:43
|
显示全部楼层
1、网上能遇见你这么讲理的人确实不多,这一点值得表扬。讲理是判断一个人是知识分子还是痞子的唯一标准。凡是经过分析论证得出结论的就是知识分子,哪怕他的分析论证有偏差,凡是不分析论证就直接给出结论的就是痞子。不分析论证,就是不负责任,可以随口乱说,轻易评判,通常贬损的、攻击的、谩骂的、栽赃陷害的就是这么干的,你看看谁骂人是经过严格分析论证的?
2、赞成你的态度不意味着赞成你的观点,这是两回事。
3、我不同意你说的诗词大众化标准,恰恰相反,这是一个少数人有理的领域,和选举投票、商品销售是不同的。想想为什么不同?一个是力求创新的高端领域,一个是以满足多数人需要为目的的领域。所以,诗词欣赏写作是一个金字塔结构,多数人都沉淀在底层,水平越高越位于塔尖,真理往往掌握在少数人手里。
4、我没说过王维这首诗不好在教化,我的观点很明确:这首诗的诗艺不高,它之所以能广为流传,正是迎合了大众的某种内在需要。想想王维之前谁这么简洁明了建立过“红豆”与“相思”的象征联系?没有。王维第一次提出了这个联系,就像阿基米德第一次提出了浮力定律,这等于为我们的文化大厦加上了一块砖,其好处主要在社会文化方面而不是诗艺方面。李白的《静夜思》与此类似。所以这种诗是不能和的,不论你的技艺怎么高,即使超过了它也不行,因为你的和诗进不了社会文化公共系统,大家不接受。
5、人品与作品并不统一,坏人写好诗,好人写坏诗的例子比比皆是,不要混淆了道德与艺术的界限,道德与艺术是两个领域。董其昌、瓦格拉的人格何其卑劣,但一个是大艺术家,一个是歌剧之王,你有什么办法?教科书喜欢把伟大的诗人、作家、艺术家说得一个个忧国忧民,胸怀远大理想,为人无比善良正直,这是教育的需要,毫无事实根据。知人论世,要看到人格与作品的复杂性,人格分裂的人多的是。巴尔扎克的人格就不咋的,但他一写起小说来反而好了,他设置了一个第二自我,就像设立了一个隔离板,突然变得满怀同情,无比善良了。这里面其实是很有学问的,是文学心理学、文学社会学研究的课题,不可轻易下结论。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