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帖最后由 南庐雁 于 2016-8-3 08:41 编辑
七言的第六字(五言的第四字)该用平声字而用了仄声字,在
对句七言的第五字(五言的第三字)将该用仄声字的用作平声
字,这就是错位补救,以使平仄声和谐。第二种我们看到对句
的格式不变,只是出句七言的第五字(五言的第三字)该用平
声字而用了仄声字,同时将七言本句的第六字(五言的第四字
)该用仄声字的改用平声字,这就是本句临字补救,其实这也
是规避三仄尾的一种做法。
这种律诗的大拗句(出句)运用还是比较多的,通常被诗人故
意安排在律诗的第七句:比如《咏怀古迹五首》,几乎每一首
都用到这种特殊句型:
支离东北风尘际,漂泊西南天地间。
三峡楼台淹日月,五溪衣服共云山。
羯胡事主终无赖,词客衰时且未还。
庾信平生最萧瑟,暮年诗赋动江关。
第七句即是这种句式。由于这种句型用得实在太多(经常用在
第七句),几乎和常规句型一样常见,我们只好不把它算成拗
句,而当成一种特殊的律句。
这样的“特殊句”,七绝安排在第三句。如:
苏轼:
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 多交流
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
而本诗“气势巍峨屈花苑”却在首句是很少见的,至今尚未有支持“特殊句”于起句的文章。(学习笔记)欢迎多 多交流,敬茶,问好!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