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临江仙 唐教坊曲名。据传一开始是用作题水仙的。李煜词名为《谢新恩》;贺铸词,有“人归落雁后”句,名《雁后归》;韩淲词,有“罗帐画屏新梦悄”句,名《画屏春》;李清照词,有“庭院深深深几许”句,名《庭院深深》。
临江仙词牌的格式较多,字数变化也较大,有五十四字,五十六字,五十八字,五十九字,六十字,六十二字,七十四字,九十三字不等。今人作此词,大多依照五十八字或六十字谱写。龙榆生先生的《唐宋词格律》也就介绍了五十八字和六十字及柳永的九十三字三种。百度一下相关网站,也多为五十八字和六十字两种。
临江仙词牌的平仄格式变化也较多,特别是上下阙首句的平仄变化,许多网站的词谱中直接写成“中中中中平中仄”《 钦定词谱》中有的格式也作“⊙⊙◎◎○⊙●”。似乎句中只有第5、7两个字平仄分明,2.4.6字平仄可以完全不拘,至令许多人写作时也不论平仄。
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现象,关键是对词谱如何会形成这样的格式不明白。我们来看一下例子。《钦定词谱.临江仙》中“雙調五十八字,前段五句四平韻,後段五句三平韻”中牛希濟“柳帶搖風漢水濱,……”本应是“仄仄平平仄仄平”,但词谱中却标注为“●◎○⊙●◎○”似乎2.4.6字皆可平可仄,但其下面有注解:“牛詞七首皆然,惟一首前段起句,或作〔謝家仙觀寄雲岑〕,又一首,或作〔洞庭波浪颭晴天〕……俱與此詞平仄全異……”。 原来是他自己填这首词时,有的起句用了“仄仄平平仄仄平”的格式,有的起句用了“平平仄仄仄平平”的格式。这样在校正词谱时,便会出现上述的平仄不分的现象。我们常见到有词谱说明“谱内可平可仄据此”者,就是参见几首词的平仄校正的。(宋词中绝大多数起句的平仄是单一的,像临江仙这样的或用仄起或平起句的,也还有一些,如渔家傲等)。但我们在具体创作过程中,却不能置句子的平仄不顾,随意使用平仄。临江仙中贺铸的词也是如此,但词谱中未作说明,许多人弄不明白,是不是就可以乱用啊?显然也不是。我们看一看按照这个格式填写的古人的词,几乎没有平仄不分的现象。那么为什么标注贺铸的词句会出◎◎◎⊙○◎●呢?原来是他自己写的一首起句为“午醉厌厌醒自晚”几乎全是仄声字,平仄不谐,所以后人不取。(读一下贺铸自己写的两首临江仙,就知道并没有平仄不分的现象“1.暂假临淮东道主,每逃歌舞华筵。经年未办买山钱。筋骸难强,久坐沐猴禅。行拥一舟称浪士,五湖春水如天。越人相顾足嫣然。何须绣被,来伴拥蓑眠。2. 巧剪合歡羅勝子。釵頭春意翩翩。豔歌淺笑拜嫣然。願郎宜此酒。行樂駐華年。未至文園多病客。幽襟淒斷堪憐。舊遊夢掛碧雲天。人歸落雁後。思發在花前。)
词者诗之余也。词的显著特点之一就是基本都是使用律诗的句式,特别是五、七言几乎都是律句。因此,我们在具体创作时不应该出现2.4.6不分明的句式(除了拗句——词中也有拗句,也避孤平,有些是词谱中规定的平仄不谐如:一樽還酹江月●○○●○●;不知天上宮闕●○○●○●,此等不可易之)。我们如果读一读每一首临江仙,就会发现在第2.4.6字中几乎都是分明的,要么“平仄平”,要么“仄平仄”。没有出现连平连仄的现象(但宋词中有些大家也偶有失律的现象,但只是极少的孤例,如贺铸自己的“午醉厌厌醒自晚”。我们不应该以此作为不分平仄的借口,就像唐诗中也有极少数的孤平句,但我们不能就此不避孤平), 不要把同一词牌中有的是平起式,有的是仄起式而混在一起用。
然而在本次笔会活动中却出现了这种平仄不分的情况,如:银汉浅浅仙浪,(2.4.同仄);亚平今把天作纸(4.6同仄) 宇宙浩渺无阻隔(2.4.6全仄), 慢道鹊桥多情架(4.6同平) 七夕怕同卿相会(4.6同平),已惯机杼冰冷冷(2.4.6同仄)等。
此外还有少数多音词的平仄声混淆的问题。如“巧渡天河梦为舟”这里的“为”应是平声不是仄声;朝朝期盼谁应?这里的“应”应该是答应的意思,所以应是仄声而不是平声。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