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发表于 2022-8-24 16:17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二、填曲技巧学习:写曲的宏观思维 上节课内容介绍过词曲不同的风格和特点,我们再简单回顾一下: 词多写幽情,其表意遮遮掩掩,如少女暗示爱意,似说未说,欲说还羞,左右言它。曲则可容一切情,表意明朗,脱口而出,急不可待。词写情如抽丝,细长而无穷;曲写情如洪水宣泄,一发而不可收,不吐不快。读词如品茗,味醇情深;读曲如饮酒,刺激而情烈。此词味与曲味的根本区别之所在。 因为风格不同,写法上也会有些不一样。 清·刘熙载《艺概》:作闺情曲,而多及景语,吾知其窘矣。此在高手,持一“情”字,摸索洗发,方挹之不尽,写之不穷,淋漓渺漫,自有余力,何暇及眼前与我相二之花鸟烟云,俾掩我真性,混我寸管哉。世之曲,咏情者强半,持此律之,品力可立见矣。 【双调·水仙子】别情 [元]马谦斋 紫鸾箫吹彻凤凰鸣,金缕词歌水调声。饯行诗诉不尽临岐兴,唱《阳关》忍泪听,笑谈间席上风生。杨柳堤边怨,河梁别后情,再和谁步月闲行? 写法:直奔主题,写笙歌送别,水调声、阳关、杨柳曲,尽是教人断肠之声;他们唱歌、赋诗,无不围绕别离的主题;有今天的留恋,更想到日后的凄凉。他的情感又是何等的直白、热烈。散曲的意味要求表达内容明朗、透彻,故而,它常常用直诉之手法。散曲与词不同,不借景语等含蓄表达,而是将情感直诉于当下,以取得极情尽致之效果。 清代刘熙载《艺概·词曲概》中说:“词如诗,曲如赋。”赋比兴,是来源于《诗经》的三种表现手法,加上风雅颂的三种分类方法,合称为“诗经六艺”。“赋者,敷陈其事而直言之也”(朱熹《诗集传》)。赋主要有两个意思,一为“直言”,一为“敷陈”,即排比铺陈。散曲正是大量运用“赋”的手法,一者直抒胸臆,不加隐曲;另则极尽铺排渲染,说尽说透。清·徐大椿《乐府传声·元曲家门》说:“(曲)其体则全与诗词各别,取直而不取曲,取俚而不取文,取显而不取隐。”这就是所谓的“诗词贵曲,曲宜直”。 所谓“本色当行”,对散曲来说,最根本的就是散曲的曲体特征,也就是散曲与诗、词等相近文体相区别的文体特征。能够说明,这篇作品就是散曲,而不是诗或者词。举几个例子: 言志 辛弃疾《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 楚天千里清秋,水随天去秋无际。遥岑远目,献愁供恨,玉簪螺髻。落日楼头,断鸿声里,江南游子。把吴钩看了,栏杆拍遍,无人会、登临意。 休说鲈鱼堪鲙,尽西风、季鹰归未?求田问舍,怕应羞见,刘郎才气。可惜流年,忧愁风雨,树犹如此!倩何人、唤取红巾翠袖,揾英雄泪。 马致远〔金字经〕: 夜来西风里,九天雕鹗飞,困煞中原一布衣。悲,故人知未知?登临意,恨无上天梯! 解读:以上一词一曲,都是言志之作,抒写怀才不遇、壮志难酬的悲愤,而且都是写“登临意”,但一写得委婉曲折,一写得直露急切。 言情 贺铸《青玉案》: 凌波不过横塘路,但目送、芳尘去。锦瑟华年谁与度?月桥花院,琐窗朱户,只有春知处。 碧云冉冉蘅皋暮,彩笔新题断肠句。试问闲愁都几许?一川烟草,满城风絮,梅子黄时雨。 王实甫〔十二月过尧民歌〕《别情》: 〔十二月〕自别后遥山隐隐,更那堪远水粼粼。见杨柳飞绵滚滚,对桃花醉脸醺醺。透内阁香风阵阵,掩重门暮雨纷纷。〔尧民歌〕怕黄昏忽地又黄昏,不销魂怎地不销魂。新啼痕压旧啼痕,断肠人忆断肠人。今春,香肌瘦几分,缕带宽三寸。 散曲写情不宜“多作景语”,“高手持一‘情’字,摸索洗发,方挹之不尽,写之无穷,淋漓渺漫,自有余力”(王骥德《曲律·杂论》)。散曲以率直之笔写至真之情,略无遮饰,以感情的强烈深挚,如水之泻,如火之焚,产生震撼人心的艺术力量。这种自然真率、情感直露的美学特征,使散曲在中国诗歌史上独标异帜,形成与诗、词鼎立而三的局面。 无名氏〔中吕·红绣鞋〕: 又不是天魔鬼祟,又不是触犯神祇,又不曾坐筵席伤酒共伤食。师婆每医的鬼祟,大夫每医的沉疾,可教我羞答答说什的。 〔正宫·醉太平〕堂堂大元,奸佞专权。开河变钞祸根源,惹红巾万千。官法滥,刑法重,黎民怨。人吃人,钞买钞,何曾见。贼做官,官做贼,混贤愚。哀哉可怜! 《醉太平·堂堂大元》是流行于元朝末年的一首散曲,作者不详。全曲通篇都在控诉社会现实,有如战斗檄文,格调质朴自然,语言辛辣明快,音调铿锵有力,重叠对偶句式的运用于变化中见工巧,堪称元曲小令之佳构。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