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楼主 |
发表于 2019-10-16 08:36
|
显示全部楼层
序 言
泉 水 叮 咚
——读胡庆宏《山泉流韵》
刘相法
收到胡庆宏先生诗词集稿,看到书名《山泉流韵》,顿时产生亲切感。因为我的故乡就在山区,我新盖的房子前面就有一个常年流动的山泉。我每次回故乡,总要去担些清澈甜美的山泉水烹茶待客或者在房廊前与母亲相饮。明媚温暖的阳光把树影投到庭院,细品山泉的甜美,感受着一种真正的田园生活情调。阅读胡先生的诗稿,仿佛感受到了胡先生的山泉叮咚的流韵。我跟胡庆宏是多年的诗友,同在香港诗词论坛,他的诗词楹联等作品早就拜读过,并且在我参与编审的香港诗词论坛《诗词精粹》、《中华古韵》、《香江诗潮》、《中华女子楹联》以及我任副主编的《金秋诗刊》上用过不少作品。我想,他的这部《山泉流韵》,应该就是他诗词的内在神韵。
诗词是思想感情的产物。白居易就说“诗者,根情,苗言,华声,实义。”胡庆宏的诗词,就是扎根生活的土壤,蕴含人生况味,反映真实情感,艺术的记录了自己真实人生。他自己就说,在工作、生活中学习,在学习中工作、生活。人生中一些难忘的经历丰富了他的艺术收获,并从中吸取宝贵的营养,而进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研究、创作,使他在诗词艺术的道路上一步一个脚印扎实地前进着。
泉水叮咚,泉水叮咚,多么美妙的乐章。下面让我们细细品味他的《山泉流韵》。
首先,乐山乐水,陶怡情操。诗人的寻山问水,在于探求他人生追求和向往。寄情山水,在山水间完善自我,使生命完美和升华。我们看他的《武夷山九曲溪石刻》:“清溪九曲壑间流,烙印清新岁月悠。多少轻舟乘兴客?挥毫直欲把情留。”揽胜山水,或兴或比,在于寄托诗人思绪情怀。你看那道清流,在山壑间曲曲折折日夜不息的流着,多么像人生啊!漫长的人生道路,不是平坦的,充满了曲折,但还是要向前走的。那“烙印”,我们留下的痕迹,虽然清晰,但岁月还是会无情的流走。有“多少轻舟”过客,会留下点什么呢?泼墨挥毫,就留点“情”吧,唯有真实情感,是不会被岁月消磨掉的。这情,就是一种感悟,一种生命的体验。到《桂林》,他感受的是“天地风和民富,竹松雨暖河清。”敦厚,有仁人之风;到《漓江》,看到的是“竹筏悠悠漂画境,欢歌笑语满山飘。”真个神韵飘逸;《游恩施大峡谷》,“苍龙入海势恢宏,掠地飞天任纵横。”境界阔达,豪情满怀;《洪湖赏荷》:“亭亭玉立仙姝影,可是英姑化雨来?”浪漫、优美;游《龟峰云雾》“腾云宝岛时潜现,翘首神龟大海游。”浮想联翩,境界悠远。《游武汉东湖》:“碧水推舟波浪欢,红花绿叶鲤鱼观。湖镶曲径游人织,跳跃和谐国泰安。”“碧水”、“红花”、“绿叶”,着色鲜明,有“波浪”有“鲤鱼”有“游人”,景致和谐;诗中有静有动,静动结合;有情有景,情景交融,表现了作者的情怀,可谓生动传神。诗人生长在大别山脚下,是大别山的山泉水滋养了诗人纯真的情感,因此诗人对雄伟壮丽的山川景象有种特殊的钟爱,所到之处,都有清新的诗篇,这不就是登山,情满于山,涉水,情满于水吗!
其次,有大眼光,抒大胸怀。诗人的高度,在于他站立点的高度。诗人对党,对社会、对祖国有种真实的爱,就能自觉地用诗词反映出来。这就是诗人应有的眼光,开拓的一种大境界。诗人力争在社会生活的厚土上,尽可能地将自己的感受,自己的所思所想,与广大民众的情感合拍,这样的诗词作品,才具有生命力。诗人在《建党九十周年颂》中写到:“腾空海燕乌云破,晓日高歌国泰安。”用形象的语言,赞美祖国在党的领导下,呈现出蒸蒸日上,高歌猛进,国泰民安的盛世情景。中国要强盛,要实现奔富梦,必须坚持党的领导,所以诗人在《贺十九大胜利召开》中这样写到:“伫立山巅前景望,一轮新日露红腮。”展示了“十九大”描绘的美好蓝图。科技的发展,是中国崛起、腾飞的主要标志。作者在《天宫一号飞行器发射成功》中写到:“华人举目视屏前,宇宙安家梦已圆。”抒发了豪迈之情。中国历史上,有着悲痛的一页,那就是日本帝国主义对我国的野蛮侵略。卢沟桥是历史的见证。在《卢沟桥事变七十七周年》之际,重温那段被人欺凌的历史,激发我们时刻保持警惕,自强自立,预防历史重演。“血雨腥风横扫后,卢沟晓月更澄明。”用语警策,发人深省。日本亡我之心不死,又觊觎我领土。诗人在《痛斥日本霸占钓鱼岛》中写到:“华夏千年凭自立,从来未惧鼠蛮欺。”表现了卫我中华的坚强决心和对日本强盗的强烈愤慨。
第三, 歌颂真善美,宣扬正能量。诗人要用诗词这种艺术形式,写出社会的主流和真、善、美。武警广州支队四大队教导员郑益龙,见陈永标不慎掉进珠江时,毫不犹豫地跳入江中将人救出,自己壮烈牺牲。诗人为此写了《赞最美武警郑益龙》的诗,最后两句:“无疆大爱珠江泪,三月春风世动容。”对这种行为给予了高度赞扬。这种“大爱”,是一种为民献身精神,他的壮举像春风一样感动世人。《满庭芳·人民的好书记焦裕禄》最后写到:“奋进初心不忘,当公仆,勇立潮头。酬君志,山青水秀,大地竞风流!”“不忘初心”,就是牢记党的嘱托和自己肩负的使命;“当公仆”,是共产党员干部的本色;“酬君志”就是要立志改变兰考县贫穷落后的面貌;“山青水秀”,就是要治理沙漠化土地,让其变成良田。用精简的语言写出了焦裕禄的形象。《鹧鸪天•点赞贫困户彭月明》:“星月戴,晓风披,勤劳双手握商机。脱贫不忘乡亲带,同步康庄奋力追。”一个为脱贫而努力奋斗的农民形象跃然纸上,形神兼备,足见功底。陕西省镇安县妇联干部郭琴,担任回龙镇宏丰村第一书记,2017年12月30日在赶赴扶贫村的途中,因乘坐的车辆侧翻坠入河道不幸遇难。为此,诗人写了《悼扶贫干部郭琴女士》:“听从号令下山乡,别子离家驻僻庄。敬业仁心天地恸,雪花飞舞诉衷肠。”该诗前两句交代背景,首句说服从组织安排下乡扶贫;次句说扶贫的地点村庄。“听从号令”,就是听从组织安排,表现了一个优秀党员干部的品格;“别子离家”,渲染了一种情感氛围,作为女人,是一种很大的割舍;“僻庄”说其地点的偏远,体现出一种艰辛。第三句揭示了郭琴女士的精神风貌。“别子离家驻僻庄”,没有一种敬业精神,是很难做到的。结句以“雪花飞舞”表示哀悼之情。该诗简短,但内容容量大,架构好,表现的人物丰满,感情真实,有很强的艺术感染力。
第四,抒写一种责任,一种担当。人们立足社会,扮演着各种角色,在角色扮演中,诠释着自己的人生。作为一个诗人,在履行一种职责时,伴随着的是一种责任和担当。那是全国开展精准扶贫工作之时,诗人被组织派往三河口镇何家畈村任第一书记兼工作队长。这期间曾经摔倒,致使右手右脚骨折,当时手术被缝合十二针。一年后第二次手术才取出钢板,这次又被缝合十三针。这两次手术,诗人都是术后未满第三周,就上岗投入扶贫工作当中。《扶贫途中感怀》是真正经过血与汗的考验写出来的:“横祸飞来一瞬间,风催雨洗泪潸潸。棋开全局着须慎,子下中途步更艰。冰火难安常悟过,坎沟当道勇登攀。今生幸有同舟济,拨雾开云展笑颜。”这是一种身体的磨难,更是一种心灵的洗礼。人生可以有意外,但不能怨天尤人,更不能精神颓丧,而是要“坎沟当道勇登攀”。由此,我们可以看到诗人面对困难挫折的不屈不挠和乐观精神。这不只是一种担当敬业精神,更是一种人格的体现。我们说,诗是生活的记录,更是一种精神轨迹的留存。生活的履历,是诗的源泉。正如诗人自己所说:如果没有16年的人事管理经验,就不会有诗人的《参加第四次工改感赋》。如果没有参与4年三级医院创建的过程,就不会有《沁园春•市人民医院成功创建三级医院有感》。如果没有5年来在精准扶贫、精准脱贫一线的摸爬滚打,没有站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高度去认识,就不会有《大雪》的感悟。如果没有对志愿者精神的认识,就不会有《鹧鸪天•春晖行动赞》中“跋山涉水山川秀,携手扶贫手足欢”的诗句。如果没有对麻城文化的热爱,没有参与中华诗词之乡创建的经历,就不会有《喜迎中华诗词学会亲临麻城》。所有这些,我们看到了诗人的责任担当和精神品格,这样的诗耐读、有味。
第五,生命的感悟,哲理的思索。生活是诗人的厚土,诗是这厚土上长出来的花朵。诗人在季节的轮回里,完善着自我,使生命之花努力地绽放。在《春》天里,诗人看到的是“泛绿河堤鸭戏水,”感悟到的是“生机再现画中来。”这是诗人的哲学思考。在《夏》,“鸟语蝉声催避暑,心清气静韵拈来。”夏天是一个浮躁的季节,所以诗人要“心清气静”,这是一种修炼,一种自我的把持。《秋》,是一个收获的季节。经过了春的耕耘,夏的浇灌培育,就有了一个丰收景象。“丰收在望农家乐,遍地黄金汗水栽。”这里,诗人揭示了一个哲理,那就是要有付出,有“汗水栽”的苦累,才会有收获的快乐。《冬》是萧索的,一切的繁荣、热烈,现在都归于平静。一场雪覆盖了世间,于是“水静山巍踪迹灭”;但诗人在这种寂静里,窥见了生机:“梅香阵阵过墙来。”我们说梅花是送春的使者,梅花开了,春天就不远了!这就是一种感悟:人在逆境中,要看到希望所在。我们看诗人的《山泉湖》:
巍巍大别山,细细一清泉。
品草花姿态,尝沟壑变迁。
风霜多少事,苦辣短长天?
百味湖中水,终归汇海篇。
该诗用白描的手法,明白如话的语言,写出了“山”“泉”“湖”的形与态。“巍巍大别山”与“细细一清泉”对照,不就是一种感悟吗?感受自然的博大和人生命的渺小。人生,有花姿摇曳的时候,也有如“沟壑变迁”的遭遇,一个“品”一个“尝”,极有情致。颈联是抒情,感慨人生的不易。结句很出彩,是一个理性的概括:湖中之水,不是汇集千万条“细细清泉”的结果吗?人生的甜酸苦辣百味,就是人生的味道;人生的“短长天”,就构成了人生的篇章。诗人面对山泉湖,做哲理的思考,让我们感受到了诗人思想的深度,也给读者留下了想象的空间。
最后以一首小诗作结,并祝贺胡庆宏先生诗集付梓:
一道甘泉出石清,贞怀日夜响流声。
大山云外探机趣,细水田间润紫英。
晴雨奔行寻境界,晨昏劳作是人生。
到湖便入波涛阵,峰影船歌伴旅程。
二○一九年三月八日于济南六里山
刘相法,曾任解放军某军事检察院检察长。中华诗词学会理事、解放军《红叶》诗社特邀编委兼驻济南记者站站长、解放军济南老战士诗词学会副秘书长兼《金秋诗刊》副主编、《漱玉》名誉主编兼特邀编审、《中华女子诗词》《中华女子楹联》《中华女子散曲》主编、《中华诗人》副主编、香港诗词学会常务理事兼香港诗词学会论坛副站长、《香港诗词》编辑、《中华古韵》主编。出版了诗词曲联集《绿洲心路》、军旅纪实文学《人生警戒线》《与官兵说法》等著作。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