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楼主 |
发表于 2018-1-29 12:16
|
显示全部楼层
二、创新问题
传统的诗词和散曲经过几百上千年的磨练与使用,早已形成了许多约定俗成的规矩和要求。如同春蚕吐丝,已经形成了一个厚厚的茧,把自身紧紧地束缚住了,是不太容易突破的。而现在我们谈创新,其实创新即是求异,创新即是破茧,破茧即成蝶,蝶是非常美丽的。因此,赵朴初先生说:“散曲作为我国的一种传统诗歌形式,还是颇有可为的。对于创立我国的新诗歌,还是可以起帮助作用的。”应当说散曲是集我国历代诗词美学特点而独具艺术优势的文学体裁,是距离我们这个时代最近而又最具发展前途的诗歌形式。但在现代人创作的散曲作品中依然存在一个问题,即如何创新。笔者觉得应从下述几点来考虑。
1、应当从洞明世事,练达人情,以拥抱人生的方式进行散曲题材的创新。有人说现代散曲是“旧瓶装新酒”,这个说法不错。现代散曲作品就是要站在时代的高度,就是要以能反映当前时代现象,社会百态,思想潮流为主要方向,写出时代的最强音来,写出时代的气息来。其实现实生活中蕴藏着丰富多彩的表象,如改革开放,英雄壮举,时代、国家、民族、地区、家庭、个人等等真、善、美的变化,都需要表彰弘扬;还有贪、腐、淫、嫖、赌、毒、黑等等假、恶、丑现象亦需要揭露鞭挞。这些表象需要用曲家的眼光去捕捉灵感,抓住一点,哪怕是很少的一点,进而挖掘其深层次的意义,即可形成作品。请看某君一首新诗《打蚊子》:“一掌,把蚊子,浮雕在墙上。正法之后,用我的血,印证它的罪恶和肮脏。”形象、准确、鲜明、生动,以小见大。如果把它编织成一首散曲,必然是一首好曲。下面引陕西曲家徐耿华先生的【黄钟·四门子】《邻家女》一首小令,与读者共赏之:
邻家小妹年十九,淡描眉,浓抹口。花枝招展街中走,扭蛮腰,风摆柳。目不闭,瞄富有,凡人不拿正眼瞅。体不勤,花钱手,妹子吔,谁若爱你谁是狗。
2、应从使用现代语言,包括民族语言、书面语言、网络语言、俚言俗语甚至外国语言的角度进行语言的创新。记得有一回在某幼稚园观看“少儿主持人特别培训”,孩子们奶声奶气地说出下面一段话,不禁让人鼻子发酸,眼角含泪:“我问老师,什么是祖国。老师指着地图,这样对我说:‘祖国是一片桑叶,被人蚕食过。现在成一只金鸡,在东方屹立着。’”这是一篇多么好的儿歌呀!它饱含感情,充满挚爱,相信必将在孩子们的心底,深深地烙下爱国的印记。因此,任何文学作品一定要有社会效果,一定要有教育意义,善于寻找时代主流意识。笔者的意见是:
一是要把握新的切入点。如小康、农机、家电 、手机、杂交稻 、吨粮田等语汇反映我国农村变化;如飞船、火箭、航天、地铁、磁悬浮、太空行走、西电东输等语汇反映国家科技事业的发展。如山西王文奎的【仙吕·天下乐】新农村小令:
日月时光共煮汤,沧桑,细品尝。而今水甜道路长。村村有广场,户户电脑装,散步徜徉闻绿香。
二是研究新的聚焦点。 现在所处时代是一个日新月异的时代,新的词汇每年以数千条的速率在递增。因此,熔铸新名词、新谣谚、新俗语入于曲中则应是十分提倡的。如一位因金融危机影响而被裁退的农民工唱的《莫悲伤》:“下岗怕什么,生存靠自强。前头是大道,背后有爹娘。东方不要我,还有大西方。”何等乐观,何等豪壮。另如2010年太原“生态园林”获奖作品中的沈双健【中吕·朝天子】咏《母子情雕塑》的小令:
这人,那人,紧紧相依近。谁言寸草报三春,须把春晖趁。流水沙滩,园林三晋,知他世态真。可亲,正亲,满目天然韵。
三是提请大家关注现在手机所传“短信”。这是一种流传非常广泛的新韵文体裁,那里面有大量流行于现代人口头上的让人们喜闻乐见的好句子好词汇。大家不妨有心地积攒一些,以备后用。
3、以现代意识和审美观念,进行散曲意境的营造。散曲爱好者都知道,散曲语言讲究直白、尖新、阳刚、酣畅,但并不反对意境的灵动。如王实甫《西厢记》“长亭送别”一折的首曲 【正宫·端正好】:
碧云天,黄花地,西风紧,北雁南飞。晓来谁染霜林醉?总是离人泪!
古今读者无不为之叫绝,为之倾倒。什麽原因?除了语言精美,那就是曲家营造的意境感人。每读此曲,眼前总是浮现出一幅深秋送别的典型环境,让人不能忘怀。
因此,今天的曲友在创作散曲时亦需在意境营造方面下功夫。散曲虽然提倡代言体,但作为抒情主体的曲家,仍然需要充分投入个性,而不能以公性感情来代替抒情主体的地位。作者由观察所得,或者体验所得到的材料是比较繁杂无章的,这时间就需要我们以现代意识和审美观念来选取一个与众不同的角度,对所掌握的材料进行筛选,突出个性,提炼典型,建构意象。意象切忌堆叠,切忌密集,只要新异、险奇、鲜活、灵动、豪放、幽默就行。
请看湖湘曲家周成村先生的题画曲,【南双调·锁南枝】虎:
嵯峨岭,峻峭峰,幽谷丛林任我行。低吟惊百兽,长啸动秋风。只怨那不晓事的小蹄子,景阳冈前戏武松,徒损了俺一世威名。
当然,还有人主张对散曲的曲牌、格律进行创新,见仁见智,但这些都不在我们今天的讨论之列。其实自改革开放三十多年以来,像作家阎肃的一些流行歌词,乔羽、琼瑶的一些电视剧的主题歌,大都是一些不错的曲词,而这些歌曲一旦出台就能迅速蹿红天下,原因就是曲词须和音乐相结合。相反,即使一些获得金奖、一等奖的诗词曲也只能在圈子里传传而已。历史证明,人民群众才是新诗体的创造者和评判者,特别是脱离广大青年和学生,说明这些东西没有生命力。因此,邓小平说,只有发展才是硬道理。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