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楼主 |
发表于 2017-10-7 22:59
|
显示全部楼层
鼎足对
又称鼎对、三鎗(铛)(读cheng)。朱权《太和正音谱》云:“鼎足对,三句对者是。”顾名思义,它是一种“鼎足而三”的对仗格式,即三句互为对仗,如三足鼎立。这种形式,近体诗里没有,词中很少(如苏轼《行香子·过七里滩》“过沙溪急,霜溪冷,月溪明”,柳永《醉蓬莱》“玉宇无尘,金茎有露,碧天如水”),散曲里较多见,历来被认为是散曲中“一种特殊的对仗格式”。
凡是散曲中一个句组由三个相等字数的句子组成者,即可形成鼎足对。在组成对仗时,应遵照曲谱的平仄要求,散曲中的鼎足对不要求平仄必须相反,也可以三句句脚同声调、同韵、甚至同字,但这三句的组句组词结构、句子节奏和词性,都要求相同、相应。如“和露摘黄花,带霜烹紫蟹,煮酒烧红叶”(马致远【双调·夜行船】《秋思》),如“喜陈抟一榻眠时借,爱卢仝七碗醒时啜,好焦公五斗醉时赊”(汪元亨【正宫·醉太平】《警世》)。有时曲尾的一组句子虽然每句字数不同,也可通过加衬字构成鼎足对如“五眼鸡咬山鸣凤,两头蛇南阳卧龙, 三脚猫渭水飞熊。”(张鸣善【双调·水仙子】《讥时》)曲谱中这一组句子字数应是3·3·4字,通过加衬字后形成三个“三四”折腰句,并形成鼎足对。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