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何谓衬字
根据一些诗词研究家考证,宋词中的所谓“领格字”,其实也是衬字、衬句。如一字领的“正、甚、乍、奈、尚、又、况、更、渐、方、怎、每、却、但、早、对、料、想、念、恨、怅、怕、看、望、问、有、任、算、且”等;
二字领的“那堪、争知、便教、正恁、休更、纵把、试问、堪羡、恰似、何处、谁料、遥想、须知、几度、还见、未省、何况、况且、休说、又还、只是、将次、犹是、慢道、只今”等;三字领的“更那堪、便纵有、又还是、怎奈向、便忍把、似这般、最无端、更能消、终不似、襟袖上”等
故‘衬’是针对作者的这种‘衬托’之意的一种泛称,并非有确指。周德清举例时所以笼统地说‘本七字’,经增衬字后,却‘十四字矣’,并没有将‘衬字’具体指出,原因即此”。所以对散曲而言,衬字无须刻意寻找和确指。
衬字确实妙趣无穷。
那么衬字使用起来有些什么原则呢?一般情况下:1、小令衬字少,套数衬字多。2、散曲衬字少,剧曲衬字多。3、南曲衬字少,北曲衬字多。4、非对口曲衬字少,对口曲衬字多。而当前有人创作散曲时,硬给自己的曲句打上许多刮号或黑点点,强行区分什么“正”、“衬”,其实是画蛇添足,让人看起来凌乱而别扭。
曲作者欲进行散曲创作时,仍应尽量遵循曲谱所规定的原则来思考遣词造句
总之,应适当使用衬字。如果确需突破本格而要运用增衬之法时,那么原则是什么呢?其实我们的老祖宗早就说过:应懂得衬字宜用于句首或句中,而不宜于句末,尤其不可用于韵脚。
衬字不拘平仄,字数不拘多寡,由衬一字到衬二三十字的都有。但小令宜尽量少用衬字。特别是南曲由于板式固定,不能增板,非常必要时,一般亦最多衬三五字,故俗有“衬不过三”
从音乐意义上说,“衬字”是为了使其曲唱起来时显得生动活泼而富于变化,使唱腔能够平缓过度,即行家们所说的“发调”或者是“搭声”之作用;从文学意义上说,“衬字”是为了对那些正板的字词进行修饰,使那些正字、正词更加口语化。因此,衬字本身是不能自我成句的,也不能给那些“正字、正词”扩充所谓新的含义,它只是那些“正字、正词”的一种所附带的东西而已。
有不当衬而衬之者,衬为非
其实全是凭曲作者自身灵活掌握而已。应该说滥用衬字,固然不可,而适当用衬字正是散曲本性所不可缺的,亦是散曲作为平民文学而区别于其它韵文的重要特色标志之一。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