折叠简介晋灵公时,武臣屠岸贾与文臣赵盾不和,设计陷害赵盾,在灵公面前指责赵盾为奸臣。赵盾全家因此被满门抄斩,仅有其子赵朔驸马与公主得以幸免。后屠岸贾又假传灵公之命,迫使赵朔自杀。公主被囚禁于府内,生下一子后托付于赵家门客程婴,亦自缢而死。程婴将婴儿放在药箱里,负责看守的韩厥同情赵家,放走程婴与赵氏孤儿后亦自刎。程婴携婴儿投奔赵盾老友公孙杵臼。
此时屠岸贾急欲斩草除根,为搜出孤儿便假传灵公之命,要将全国半岁以下,一月以上的婴儿杀绝。程婴与公孙杵臼商议,要献出自己亲生儿子以保全赵家命脉。后程婴便向屠岸贾告发公孙杵臼私藏赵氏孤儿,屠岸贾信以为真,派人搜出婴儿,三剑剁死,程婴见亲子惨死,忍痛不语。公孙杵臼大骂屠岸贾后触阶而死。屠岸贾心事已了,便收程婴为门客,将其子(实为赵氏孤儿)当作义子,教他武功。
二十年后,赵氏孤儿长大成人,却一直不知自己身世。程婴见时机成熟,准备告诉他详情,便绘一手卷,将赵家仇详述给他听。赵氏孤儿悲愤不已,决意报仇。此时悼公在位,因屠岸贾兵权太重,欲除掉他,便命赵氏孤儿暗中捉拿屠岸贾,酷刑处死,全家满门抄斩。赵家大仇得报,赵氏孤儿被赐名赵武,救护赵家的众人受到封赏。
折叠背景《赵氏孤儿》故事采自《左传》、《史记·赵世家》和刘向《新序·节士》、《说苑·复思》等书。作者作了提炼、改造和虚构。
故事是说春秋时晋国□臣屠岸贾谋害忠直大臣赵盾,使赵家300余口满门抄斩,只赵盾之孙──襁褓中婴儿被义士程婴救出。屠岸贾发现有人偷偷救出孤儿后,竟下令残杀国内所有一月以上半岁以下幼儿。程婴为保全孤儿和全国幼儿,毅然献出己子冒顶孤儿,其至友公孙杵臼为开脱程婴救孤之罪,牺牲了自己的生命。孤儿由程婴扶养成人,20年后,赵氏孤儿手擒屠岸贾,报了血海深仇。
这是一部优秀的悲剧,人物形象鲜明生动,戏剧冲突扣人心弦,气氛激越慷慨,鞭挞了阴险残暴行为,歌颂了崇高正义精神。剧中虽有封建宗法色彩,但不掩其光辉。
有的研究者联系"存赵"在南宋是一个意在维护赵政宋权的政治口号,推断作者有怀恋故宋之情,此亦可备一说。此剧有元刊本(四折)和明刊本(五折),元刊本无科白,明刊本科白齐全,且十分出色,其人物语言的洗炼和性格化,在整个元杂剧中也属上乘。惟第五折中写孤儿在晋悼公时为20岁有矛盾。明刊本在其他细节上也有自相□牾现象。疑非纪君祥本原貌。《赵氏孤儿》在戏剧发展史上影响很大,历来有不少剧种改编上演。到了18、19世纪,更有英、法等多种译本,登上欧洲戏剧舞台,受到世界注目。白朴出生时,金朝已经在南宋和蒙古的两面夹击下处于岌岌可危的状态。白朴八岁时,金为蒙古所灭。他幼年便经历颠沛流离生活,母亲也死于战乱中。白朴长大后,家世沦落,郁郁不欢,决心不出仕做官。他屡次谢绝元朝政府的征召,“玩世滑稽”、“放浪形骸”(王博文《天籁集序》),飘泊大江南北十五年之久,五十五岁时定居金陵。白朴出身于具有浓厚文学气氛的家庭,少年时又随著名诗人元好问学习诗词、古文,因而他的文化修养很高,诗词、散曲和杂剧均名擅一时。在他的诗词、散曲中,常表现出故国之思、沧桑之感、身世之悲,情调凄凉低沉。白朴是元代前期著名的杂剧作家,他是“元曲四大家”之一。周德清将白朴、关汉卿、马致远、郑光祖并称为元曲四大作家(一说为关汉卿、马致远、王实甫和白朴)。平生创作杂剧十六种,现存《梧桐雨》、《墙头马上》、《东墙记》三种。后一种有人疑非白朴所著。
折叠白朴白朴(1226——1306以后),初名恒,字仁甫,一字太素,号兰谷。祖籍山西隩州(今河曲县南),后迁居河北真定(今正定县)。出身仕宦之家,其父白华,曾任金朝枢密院经历官,也是著名文士,与元好问是好朋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