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帖最后由 紫鈿花の子 于 2014-5-14 22:20 编辑
覆雪漫长云先生
经飘香楼主的解说,顽石也点了头。谢谢你热烈的回应,把大作炒得更热,火!!!看你心中仍有气。现再与你谈谈你的观点:
(1) 因历史和地理关系,现时广东白话 (粤语) 所保存的秦、汉、唐、宋古音,远较其它方言为多,是不争事实。如现时的电子版「康熙字典」,每字都有「普通话、粤语」双语发声;1970年以前的词典 (用部首查字那种),亦标上「国、粤」两声。我的用意是给你作参考,但你却曲解成「粤韵就是古汉语的标准音韵」、「难道《词林正韵》也得按粤韵重新更新幺?」。这是阁下「有目的地或刻意地将敌人的某些理论小观点扭曲及作为无限制的上纲上领大鸣大放从而重重打击斗烂斗垮对手秉传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式的批判斗争技俩」吧?粤语能保存汉语古音,zhuàn奇是一个好例子。
(2) 我对毛词从不研究,从不以之作模板。就《沁园春.长沙》一词里「恰同学少年」那句,依照词谱是 「仄中平中仄」的,然而这句中「学、年」二字出律。照理修正亦相当容易,如将 「同学、少年」 位置互易于便可。横看竖看,改了对整阕词不造成大影像响。
(3) 关于「看」 字在宋词可平可仄,是题外话。和 「浪、过、漫、望、听...」字一样,在宋词中用法模糊。但在现代复合组词中,平仄声则分界得很清楚,如「看守、看护、看管、看更 / 看书、看戏... 」。至于那个入声字 「不」,宋词没有读破声的习惯吧? 只是现时普通话的语法中,将同出现在「4字成语」中其中一个字转声,如 「一心一意、不明不白」等。
(4) 「传统」只是用作名词吗?不! 一般用词可作「动、名、形容及副词」… (A) 动词~ 从单字/词「传」可解作动词,「传送 deliver/transfer」,是很动的,切合康熙字典的附注,念平声chuán。(B) 名词~ 「传统 tradition」一词伸延作「流传 + 统绪」 ,再伸延成「流转传接下来的统绪」,这「流转传接下来的」为一「形容词式的短句(adjective clause)」,作形容词使用,更深一层「流转传接下来的统绪」是noun clause,作名词使用。因「流传」尚在"动",故读平声chuán。(3) 形容词~ 现代词语伸延作「传统的 traditional」一词,解释如上。(4) 副词 (助动词) ~ 现代词语伸延作「传统的或传统地traditionally」,只是中文语法极少用,就引用网上电子词典一例:Married women have traditionally been treated as dependents on their husbands.. 「已婚妇女传统地曾经被视作是依靠丈夫的人..」译得蹩扭吗? 再用传统的语法:「传统地,妇女出嫁从夫。」阁下在中学时学习文法时,老师曾经教授,你懂的!!
「传」字作仄音组词,据我所知,只有「zhuàn记、zhuàn奇、zhuàn略、zhuàn主、名不经zhuàn、民间zhuàn奇、zhuàn奇故事」几个词汇,加上「史记.某某 zhuàn、水浒zhuàn」 诸如此类真假人物的真假故事。
(5) 你说「一百多字的词,两个字不合平仄,跟词表达的意义比起来,还有讨论的价值幺?」我的看法是不能一概而论,如《沁园春.雪》里硬将犯律处修正,我是同意这说法;但在《沁园春.长沙》里,我就不敢苟同。就如你的大作中、可以考虑「阴阴夏木啭黄鹂」和「听声起雷霆荡橘洲」两句?我的个人意见认为更添气势,改之有何不可?对整阕词的意义、结构、发挥有何影响?套用孟子一句:「此诚不为也,非不能也!」。谚语有云:「找借口只是推卸责任,找方法纔能解决问题」,愿与雪漫先生共勉。
(6) 你说:「今天我们写诗是给现代人读的,不能对古人亦步亦趋。」那么你跟我辩论今人的看法时,就不宜quote下那些「汉朝」甚至「钟鼎文时代」的用语来阐释今人的解读 (拐着圈儿兜兜转转折折腾腾却摸不着正题,费时失事),否则是知行不合一,或是你思维杂错,你的脑袋控制不了你的屁股。
好奇一问,你手上的「词林正韵」不是A货吧?!
Conclusively,我将上次结尾段略改,「信不信由你」改作「不由你不信」。再引用名人语录「真的假不了,假的真不了!」。我会坚持我的观点,因它是「正确的、传统的」。
有机会再作debate,时安!{:soso_e100:}
附:If I were you (如果我是你),对于我最初观点,如不同意,只需回复「是吗?在考虑中!」便轻轻带过,四两拨千斤!不置可否。这是经验与公关技巧的问题。
20140430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