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传奇的近义词: 传说 传说 chuánshuō (1) [lore;legend] (2) 属于传统的、轶事性的或属于某一特殊专题的知识神话传说 (3) 有关某人、某事或某地的一整套传闻纯地方传说中的人类及历史价值传说 传说 chuánshuō (1) [they say;it is said]∶据别人说 (2) [put about] 谈论;散布,传播巴黎都在传说,他对那些贵族已感到厌倦了 反义词: 事实 事实 shìshí [fact] 事情的真实情况判案要以事实为根据事实胜于雄辩 传奇 chuánqí (1) [saga]∶可以指长篇连续的英雄故事,情节曲折,然而又不特别离奇,讲述人或团体的历史或传说(或两者都有的) (2) [tales of marvels;romance]∶中国唐、宋时代文言短篇小说的一种,以“作意好奇”为特点;明、清两代的长篇戏曲,一般每本由二十余出至五十余出组成 二、传记的近义词: 列传 lièzhuàn 列传 lièzhuàn [biographies in ancient Chinese history books] 纪传体史书中一般人物的传记 反义词:暂无 传记 zhuànjì (1) [biography] (2) 记录某人生平事迹的文字 (3) 一般传记性著作,尤指作为一种类型的这类著作 传记类著作领域 “传”字单独使用才须分清“名词”和“动词”,比如“《水浒传》必须读zhuan, 而在“这话传出去会让人笑话的”,必须读“chuan”。 但是由该字组成的双音词,那就不能从名词或者动词上来一刀切了。比如“传统”,怎么可以读作“zhuan”呢? 语言的变化,读音是最明显的,今天我们写诗是给现代人读的,不能对古人亦步亦趋,用字、音韵方面也要分清楚哪些是必须遵守的,哪些是不一定非要遵守的,比如要用《词林正韵》而不辩入声,这是绝对不行的,但是对于那些本身就在多个韵部已经存在的字,比如“看”,“忘”,“望”,“不”等等,则要结合具体情况来具体分析,我个人认为,只要不影响意义的表达,即使因为音的古今变化,而在平仄格式上有争议,也要以意义表达为主。 比如“看”,在《菩萨蛮·大柏地》中 赤橙黄绿青蓝紫,谁持彩练当空舞?雨后复斜阳,关山阵阵苍。 当年鏖战急,弹洞前村壁,装点此关山,今朝更好看。 “看”在此读平声 在《沁园春长沙》中 独立寒秋,湘江北去,橘子洲头。看万山红遍,层林尽染;漫江碧透,百舸争流。鹰击长空,鱼翔浅底,万类霜天竞自由。怅寥廓,问苍茫天地,谁主沉浮? 携来百侣曾游,忆往昔峥嵘岁月稠。恰同学少年,风华正茂;书生意气,挥斥方遒。指点江山,激扬文字,粪土当年万户侯。曾记否,到中流击水,浪遏飞舟! 在这里“看”应该作仄声。 无论读作平声或者仄声,都不影响意义的理解,那就没有必要特别关注格律。 顺便也把这首沁园春的检测了一下格律 检测结果如下: 独立寒秋 湘江北去 橘子洲头【头:第十二部】 押韵 看万山红遍 层林尽染 漫江碧透 百舸争流【流:第十二部】 押韵 鹰击长空 鱼翔浅底 万类霜天竞自由【由:第十二部】 押韵 怅寥廓 问苍茫天地 谁主沉浮【浮:第十二部】 押韵 携来百侣曾游【游:第十二部】 押韵 忆往昔 峥嵘岁月稠【稠:第十二部】 押韵 恰同学少年 风华正茂 书生意气 挥斥方遒【遒:第十二部】 押韵 指点江山 激扬文字 粪土当年万户侯【侯:第十二部】 押韵 曾记否 到中流击水 浪遏飞舟【舟:第十二部】 押韵 ------------ 检测结果 (词林正韵) ------------ 请留意多音字:北 看 漫 长 空 怅 廓 来 华 正 当 否 中 浪 。 平仄存在2个问题。 第73字 学 应平 第75字 年 应仄 一百多字的词,两个字不合平仄,跟词表达的意义比起来,还有讨论的价值么? 如果再一一检查多音字,是否真正符合要求,那样写出的诗、填出的词,又会是什么样呢? 跟您讨论了多时,您的观点,尽管坚持。谢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