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非子若云 于 2019-7-24 10:52 编辑
散曲小令创作之浅谈 费自平
近几年来,随着中华文化的复兴,一直以来遭受冷落的散曲,也出现了枯木逢春的喜人局面。我为中华文化的复兴而高兴,更为散曲的由衰而逐渐走向普及而喜悦。然而,随着散曲队伍的壮大,新入这支队伍的人在散曲的创作中也出现了一些急需解决的问题。有感于目前的状况,愚不揣浅陋,结合自己的感受和理解,就散曲小令的创作提出几点看法,与所有散曲爱好者交流探讨。 一、选材要宽,命题要窄 凡写作都要进行选材,无论是文章,还是诗、词、曲无不例外。就散曲而言,写作的题材是非常广泛的。上到国家大事,下到黎民百姓的生活,都在我们的写作范围内。正因为它题材广泛,这就给我们的创作提供了选择的机会。广泛的题材犹如广阔的天空,可以由我们任意飞翔。你可以选择自己最熟悉的人和事尽情挥洒笔墨,抒发感情。或歌颂时代的新风尚和人物趣事,或抨击社会的阴暗和丑恶,或寄情山水讴歌祖国的大好河山,或吟咏于茶余饭后抒写亲朋好友的情谊等等。题材宽,有利于我们作品的多样化而不单调,作品的内容也会丰富多彩。要真正创作出好的作品,创作者必须要深入社会生活,多看,多听,多感受,多分析,积累创作的素材。有了深厚的生活基础,我们的创作就有了取之不尽的源泉。 生活是我们创作的源泉,它为我们提供了丰富多彩的创作题材,但是,我们在众多的题材下,在写作时一点要注意“命题要窄”。所谓“命题要窄”,就是我们在确定了题材之后不要把写作的题目定得太宽太大。题目定得太宽太大,你就很难在有限的文字里把握重点,突出主题。 我们来看一篇作品: 【仙吕·一半儿】恭城第十届桃花节 节来谁爱闹春光,游客蝴蝶喜欲狂。岭上桃花相竞放。散芳香,一半儿相酬一半儿奖。 这首小令的曲牌是《一半儿》,全篇只有五句,篇幅非常短小,要想写出桃花节的整个场景是非常困难的。从这首小令的内容看,也只是写出了桃花节的一个侧面。因此,题目“恭城第十届桃花节”就显得太大了。如果我们把题目定小一点,改成“恭城第十届桃花节 拾景”,用“拾景”就限制了曲中所写的不过是桃花节拾取的一个场景而已,这样题虽窄,但却显得内容突出,也与题目相吻合了。 我们再来看一首小令: 【仙吕•醉扶归】政通人和 盛世和风暖,齐唱政清廉。宦海行舟舵不偏,日月乾坤见。无悔清贫坦然,政通人和赞。 这首小令也只有六句,用这么短小的篇幅想写出“政通人和”的社会局面也是很难的。我们从曲的内容中可以看到,作者想要突出这个内容,而我们看到的却是作者心有余而力不足。如果我们的命题小一点,从某一个侧面来写,或许更能收到以小见大的效果。 因此,我建议写作时,只有把题目定得小一点窄一点,才能在写作中不走题,所写的东西才会内容丰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