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从文献看,三人的共同点确实鲜明。首先在语言革新上,他们都大胆使用白话俚语,王梵志的“土馒头”、寒山的“东家一老婆”这类市井口语,完全颠覆了唐代主流诗歌的典雅传统,这种语言选择背后是对平民受众的重视,寒拾诗甚至被民间奉为“和合二仙”的教化文本。
思想层面更有趣。三人虽都融入佛理,但呈现方式不同:王梵志擅用黑色幽默解构死亡恐惧,寒山则构建“寒山道—冷涧”的禅意意象群,而他们批判现实的角度也惊人相似,比如王梵志讽刺金钱社会与拾得揭露人性贪婪,本质上都是对世俗执念的破除。
艺术价值上,三人都创建了独特范式。王梵志的“生活寓言体”、寒山的“意象禅境”,以及拾得将劝世诗与佛偈融合的尝试,共同推动唐代白话诗发展。
个人认为他们三人的共同点跟唐话本和释教的盛行是密不可分的
|
|